親密小戲

1家2加毛毛蟲
1家2加毛毛蟲 720 720 Admin

1家2加毛毛蟲 1 Home and 2 with a Caterpillar

電燈幾歲呢?熄滅的電燈,剩下幾歲?電燈發出的光芒,又是幾歲?
車子幾歲呢?開得很快的車子幾歲呢?通往遠方的道路幾歲? 遠方,會是幾歲?
把我生出來的媽媽幾歲?溫柔的媽媽幾歲?
啊,生氣的媽媽會變成幾歲……?

★ 改編自詩人夏夏的繪本童詩《蘋果幾歲呢?》
★結合光影與音效,重現童年世界的迷人細節

時間的計算,要用加法還是減法呢?一個家,能夠容納多少關於時間的故事?

《1家2加毛毛蟲》作品取材自行動派詩人夏夏的繪本童詩《蘋果幾歲呢?》,並由偶戲與光影的魔法師石佩玉,以日常物件偶戲手法將詩句轉換成為劇場演出。

故事以三代人的生命經歷串起對時間的想像。孩子用「加法」計算年齡,期盼快快長大,媽媽則在新舊交替中尋找平衡,而阿嬤則在「減法」中回顧過往。時間帶來變化,也累積了家的故事。在劇場裡,毛毛蟲這個虛擬角色橫跨世代,陪伴著不同生命階段的人,見證時間的變化與家的溫度。

本演出融合偶戲、聲音設計與裝置藝術,觀眾將在剝皮寮的不同展間中移動,透過耳機聆聽故事,感受時間在空間中的不同樣貌。這不僅是一場戲,更是一趟沉浸式的體驗,邀請每位觀眾在流動的時間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記憶與情感。

生日快點來!我想快快長大!可是阿嬤卻說:「時間怎麼過那麼快?」原來時間對每個人都不一樣!
這次讓我們戴上耳機,走進不同房間,聽聽那些藏在家裡的回憶,說不定你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時光寶藏喔!
時間的計算,要用加法還是減法呢?一個家,能夠容納多少關於時間的故事?

演出地點:剝皮寮歷史街區 (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)
演出:廣州街147號-155號
報到:康定路173巷-13號&15號
演出形式:遊走式演出

2025臺北兒童藝術節:《1家2加毛毛蟲》
演出時間:7月3-6日 11:00、15:00
演出地點:剝皮寮歷史街區 (108台北市萬華區康定路173巷)
演出形式:遊走式演出
※本節目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委託創作作品

文本丨夏夏
藝術統籌丨石佩玉
製作人/現場執行統籌丨莊菀萍
共同創作丨石佩玉、于明珠、歐佳瑞
表演者丨石佩玉、于明珠
聲音設計丨洪伊俊
執行製作丨沈雪吟
技術統籌丨黃詩蘋
觀眾引導丨李書樵、許乃馨、盧冠彣

共同主辦|臺北市政府、臺北表演藝術中心
贊助|文來.MANLOY

發酵
發酵 300 300 Admin

發酵 be Aged

影像、即時影像、物件、戲偶、音樂/20分鐘

創作暨演出:石佩玉、歐佳瑞
音樂設計:余奐甫

首演
2022/10/15-16 超親密小戲節 包區:晴光街區

以視覺解放自我身體的親密感為重要的敍事基礎,讓刻意面對肉體成為一種再認識、一種重新找回自我的起點。
中年的身體已經使用多時,與年輕的身體比較起來,在形體、狀態的呈現有很大的差異, 如果要問什麼是中年?應該會得到綜合性的答案;不是百分之百悲觀,也有可能是注視這個年紀後重新找回身心的親密感。
從人類的發展來看,古典西洋美術的畫面中常可看見被歌頌的年輕身體,跳脫這種框架,身體可以說出什麼故事?

石佩玉
2000年-2004年擔任戲偶設計並長期與台灣各劇團合作。 2004年創辦飛人集社劇團,作品以空間和物件/戲偶做為媒材, 光影創作為其強項,並企圖引用「物件/戲偶」元素與不同類型表演藝術領域合作。

歐佳瑞
大學主修美術即開始嘗試運用video創作,從1990年代中期起聚焦於video art、紀錄片、跨領域劇場等video相關的藝術計畫。 近年來,以視覺藝術家、影像設計的多重身分參與舞蹈、現代偶戲、台灣掌中戲等多樣化的表演領域,並多次受邀參與跨國性的跨領域藝術計畫。

余奐甫
東吳大學社會學碩士,資深劇場編導、音樂設計。1998年發表戲劇《天台之蛙》。2005~2010年, 多次受邀赴韓國跨界合作演出交流。2000年起與三十舞蹈劇場合作至今,2014年與張秀萍共同編創舞蹈「倫理學」, 亦擔任金枝演社《王子》導演與舞台設計,獲台新獎提名。表演藝術雜誌稱其音樂設計“自身總是表現出一種獨特的氛圍, 為舞蹈加上了另一層的意境”。

2021老屋計畫
2021老屋計畫 720 720 Admin

2021老屋計畫《吉光片羽vol.2:家》

老屋迷人的演出空間是最佳環境劇場的嘗試,今年進一步規劃,打造全新「老屋計畫」。除了台北之外,今年新增前往離島金門以及高雄,準備在不同城市中,各具獨有特色的老屋內進行演出,並與各地方的老屋經營者聯合舉行地方X物件工作坊。匯集老屋、舊物、偶戲、老照片、故事等等素材,讓那些陳舊物件回到時間裡,交織成「以物為出發」的戲劇氛圍說說回憶中的日子,在這裡讓老屋化為時間的載體,交錯著古今的生活記憶,人們重新匯集在這裡,讓老房子以另一種型式發光。
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當人們重新匯集在這裡,
老房子將以另一種型式發光。
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/

物件劇場工作坊——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

✨#物件劇場工作坊
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

鐵花窗、毛玻璃、玻璃彈珠、BB槍、小火柴盒⋯⋯
河川、船隻、海、魚群、白鷺鷥、稻穗、小麥⋯⋯
滷味、鹹粥、包子饅頭、蘿蔔糕、榻榻米、花磚、洋樓⋯⋯

每一件物品之中,都寄宿著一段記憶。切入探索與地方生活之間題材,運用「物件」說故事,也許擬人、也許符號、也許…從每個人的感覺體驗出發,去體驗感受與創造。運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題材及地方生活歷史的情感、取材於在地的材料,以更加多元的說故事表現形式,紮揉成小戲劇場。

✭物件劇場工作坊——《風土之物創作工作坊》
|台北11/6-7、高雄11/13-14、金門11/20-21|

工作坊導師|王詩琪
工作坊講師|曾彥婷
#小戲劇場 #地方 #故事 #名額16人



✨#演出新作

演出—————《吉光片羽vol.2:家》
阿嬤留下的舊皮箱裡,有一個不知所以的老太婆娃娃,一頂帽子,舊床單、老照片和一本舊書。她一直很寶貝這本書,裡面似乎藏著甚麼秘密,雖然看著總是傷心,每滴眼淚都存著舊時代的不得已,埋進書裡。哥哥留下的帽子、結婚時的舊床單……這些有意無意保留下來的舊物,在某個片刻被女人淡淡的思念串起,成為很偶爾才記起的片段,伴隨輕輕的嘆息消失在光裡。


▌金門11/26-28 ▌瓊林聚落- 老閩宅
▌高雄12/4-5 ▌ 眷待期休憩所 眷村民宿
▌台北12/25-26 ▌ 紀州庵文學森林

#偶戲 #物件 #影像 #音樂 #親子


演職人員

  • 導演:石佩玉
  • 演員:陳虹汶、劉向
  • 影像設計:歐佳瑞
  • 音樂設計:余奐甫
  • 舞台暨燈光設計:陳冠霖
  • 舞台監督:羅宇辰
  • 工作坊導師:王詩琪
  • 工作坊講師:曾彥婷
  • 工作坊客席講師:台北/黃靖雅、高雄/沈勤譽、金門/李閔鋒
  • 製作人:許紫珈
  • 執行製作:范安妮
  • 平面設計:高名辰
  • 劇團經理:莊菀萍
  • 合作單位暨場地提供:紀州庵文學森林、眷待期休憩所、老閩宅
  • 地方協力單位:高雄/南熠樂集(跨蝦米藝術節)、視角cool、思念人之屋、底加睏、窩囊、滷嬌似妻、驢子實驗室;金門/村復號、舊事書坊、蓊蓊書店、小島賣派郎
麵包以後
麵包以後 1024 683 Admin

麵包以後

演員+偶+物件/無語言/30分鐘

創作者:曾彥婷、陳佳慧

巡演版本首演
2019/11/15 -17  宜蘭利澤國際偶戲藝術村
2019/11/29 -30  台東關山 奧維小鎮咖啡館
2019/12/07  新竹 水木書苑
2019/12/15 -16  桃園大溪 源古本舖

首演於2012超親密小戲節 10/19-20 仁愛圓環 Abby Rose Learning Studio

這是可以吃的迷你偶戲。麵粉是偶,空氣、水和想像是它的生命,從製作到呈現,邀請觀眾參與其中。從一片荒蕪的沙漠,雨水降落帶來了生命,森林與動物,城市與人類,在麵粉製成的佈景及戲偶下,表達了對於環境的美好願景。

《麵包以後》,全劇扣緊「麵包」此一主題,以麵包的原料及烘焙工具設備做為演出素材,轉化為舞台佈景道具甚至戲偶;演出過程中呈現了完整的烘培過程,演出內容探討了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,期望有朝一日文明可與原始平行並存,人類可以與其他的物種共同創造出一個和諧的環境。

迴光城市
迴光城市 1024 683 Admin

迴光城市

影像、即時影像、物件、戲偶、音樂/20分鐘

創作暨演出:石佩玉、歐佳瑞
音樂設計:余奐甫 

首演
2019/9/13-15 2019 Microfestival 荷蘭多德瑞特市 Fa. Versteeg,Groenmarkt(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台北市文化局贊助)

巡演紀錄
2020/10/16-18 超親密小戲節‧古亭區
2023/7/28-29 加拿大薩格奈國際偶戲節International Puppetry Arts Festival in Saguenay (贊助: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台北市文化局)
2024/6/15 捷克國際偶戲節 Skupova Plzeň 2024(贊助: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台北市文化局、
MANLOY · 文來
2024/7/20-24 馬來西亞喬治市藝術節《超親密小戲節:檳城篇》(贊助:MANLOY · 文來)

受荷蘭Micro Festival的創作邀請,策展人Damiet van Dalsun可以說是台北【超親密小戲節】的推手,2010年首屆醞釀成形便是經由她的鼓勵。睽違多年後,團長石佩玉與影像藝術家歐佳瑞共同創作新作參與藝術節,期待延續台灣與荷蘭的偶戲創作交流。 

故事起源來自日常生活。吃,在形而上形而下都可以讓人得到滿足,藉由吃/烹調的過程去隱喻男女之間,而在生活制約的解構後尋求新境。用影像、物件、戲偶等元素描述台北不同的面向,帶出這亞洲城市的文化風貌。 

台北。都會男女相約晚餐,他們騎著機車穿越台北前往傳統市場準備食材。傳統市場的特殊氣氛以及台灣特有的物件,在採買中帶出屬於台北的生活滋味。烹調準備的過程中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,進一步展現食物與情慾的異想世界,再從私密的城市符號滲透至肉與靈的救贖寓言。